科技引领 生态发展,西霞口海洋牧场海珍品开发见成效

(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员进行鲍鱼底播)
山东西霞口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渔业协会海洋牧场分会常务理事单位。该公司建设运营的西霞口国家级海洋牧场位于威海市荣成北部海域,所占海域面积676公顷。按照海洋牧场建设要求,公司在浅海人工造礁1000亩,投放人工鱼礁40万空方,移植大型藻类2360万株,购置了看护生产船只、雷达、导航和陆域监控设备,建立了监测平台和系统,是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科技创新和生态开发是西霞口海洋牧场发展的两大法宝。据总经理田树地介绍,公司一直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育苗、养殖试验;建立了近30人的技术队伍,其中中高级职称5人;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各项专利成果30多项,曾获国家创新成果二等奖。

西霞口海珍品公司主要从事野生原种刺参的亲参采捕培育、产卵孵化、幼苗培育及养成,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野生原种刺参原种场。经过十余年人工生境建设,西霞口海洋牧场海域已经形成广袤的海底森林,移植的大型藻类让海底充满生机。生态化的原种繁育、底播增殖与科学采捕,西霞口海洋牧场连续五年在不投苗情况下,成品野生刺参产量稳定在每年40万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霞口野生刺参远近闻名,采购商络绎不绝,收购价格也远远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公司仅海参一项每年收入稳定在4000万元,利润达1500万元。

尝到甜头的西霞口海洋牧场人不满足于海参一个品种。负责海洋牧场业务的田江涛经理介绍,西霞口海域为典型岩礁底质,海洋生态环境较好,历史上鲍鱼与刺参一样分布广泛。一段时期由于过度捕捞,鲍鱼资源一度枯竭。近年来,由于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学的管护和渔民生态意识提升,采捕量大大减少,野生鲍鱼种群得以慢慢恢复。鲍鱼将成为西霞口海洋牧场海珍品开发的下一个目标。

据了解,从1993年到200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大连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协作,成功建立了系统的以杂交育种制种和养成技术为核心的皱纹盘鲍杂交育种和养殖技术体系。作为皱纹盘鲍试验推广基地之一,中科院海洋所科研团队在西霞口海洋牧场海域底播杂交鲍种苗,并为每粒鲍苗打上了数字标签,详细记录鲍苗成活率和生长过程,进行资源监测与调查。试验品种越冬成功后,西霞口海洋牧场将进行规模化底播增殖,皱纹盘鲍成为西霞口海洋牧场生态海珍品新成员。
